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新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服务社会 | 老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新闻>>基地动态>>正文
 
徐连林 :《红船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探析》
2013-07-24 14:08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八十多年来,在它的领导下,不仅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而且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已经和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这两大历史性巨变最根本的思想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觉及其理论成果的伟大力量和价值主导。为了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在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今天,进一步研究宣传“红船精神”,对丰富党的精神财富,加深党的先进性认识,塑造共产党人的新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造就一个先进的政党:红船精神的历史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也是“红船精神”形成的逻辑起点。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条画舫上闭幕。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党纲的产生也就意味着党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湖上的这条画舫是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诞生的地方,中国革命的航程从此起航,“红船”因此而得名。“红船精神”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精神形象的历史概括。因此,研究“红船精神”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共产党诞生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并不是偶然的。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次又一次向西方寻找保国富强的真理,介绍和传播国外的各种思潮,从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他们在反复进行分析、实验、比较和推求后,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到只有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才是“改造现世界的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2]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武器,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

从党的诞生的时代特点来看,“红船精神”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表现在革命理论上的坚定性。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世界观改造的精神途程,穿越了从变易史观到进化论史观的驿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质是一场自觉的精神革命与社会革命相互作用的进程。李大钊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后,他首先从中得到这场革命“照见新人生的道路”的感悟;并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由此承担起向中国人系统全面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毛泽东后来也回忆道:“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3]正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自觉,才会在革命实践中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然而,由于理论准备的时间短,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4]不可能马上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制定比较完整的党纲,着实解决超越历史阶段的问题。以后,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深入展开,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日益显现。中国共产党内,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认识的思想方法也日益成熟,显现出理论联系实际与教条主义的分野,并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越。

其次是坚定地走俄国革命道路,表现在革命精神上的彻底性。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向世界寻求真理,就是为解决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因此,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明确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作为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5]早期共产党人在选择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尤其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运用上,中国共产党更是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品质和精神形象。

再次是自觉地走群众路线,表现在革命宗旨上的先进性。中国革命尽管存在着理论准备不够充分的弱点,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一个特点和优点,就是注意同实际结合,同群众结合。“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走,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6]中国的先进分子首先到工人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直接推动了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就不是单单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是把建立同本阶级的联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党的一大在讨论党的实际工作时,虽然由于党员少,力量有限,对于组织工人、农民和军队问题没有形成决议案,但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并决定安排党员到工会去工作。党成立后不久,便在上海组建了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相继在各地建立了分部,纷纷开设工人夜校,创办工人刊物,领导罢工斗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和奋斗历史,充分说明了,真正地深入群众,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并不十分容易,一方面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更需要有一种行动上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必须具备“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政治品质。

又次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革命行动上的自觉性。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救亡图存,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是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斗争的主旋律。其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狭隘爱国主义,表现出以“向西方学习”、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爱国主义升华,使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放性。诚如梁其超所言:“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7]尽管各种不同思潮的渗透力和程度不尽相同,其政治倾向同样也复杂多变,但都体现了寻找精神支柱、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新课题的不懈努力,折射出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情怀。面对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双重危机,正是这种文化的“昂进”,为中国先进人物承担起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为中国共产党在落后东方国家的诞生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源动力:红船精神的价值基础

“红船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更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形势下,常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对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的历史意义和长远作用。

首先,“红船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之源,是推动先进性建设的内在动力。

所谓中国革命精神,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中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各个革命阶段革命形势和任务不同,革命者在各个革命实践活动中会有不同精神表现,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然而,这些中国革命精神的产生又有其共同的思想和实践基础,它们都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为基础,因此,它们之间有着共性的、统一的东西,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它表现在“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其中“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红船上完成了缔造党的使命,沿着红船的航向,走向了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党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普遍功能,她是推进我们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党没有先进文化,不可能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党。“红船精神”就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忠诚为本质的党的先进文化。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用创新中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必然要求全体党员以坚定的理想、必胜的信念、顽强的作风、过硬的本领,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战胜前进道路的风险挑战,在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中做示范先锋;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不渝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历史条件下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首要的就是要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印证了一条经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只有围绕中心,把党的执政使命落实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才能抓住根本;只有服务大局,把每个党员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才能把握关键。“红船精神”昭示我们: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庄严使命,就要以勇立潮头的决心抢抓发展机遇,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尤其是必须进一步培育与弘扬创新文化,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自主创新精神,以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方针,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必须不断推动各方面的创新,向创新要思路、要办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是共产党人的一面精神旗帜。

党的先进是具体的、历史的,但她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却是永久而一贯的。“红船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战胜一切困难,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奋进的精神气概,是党的先进性之源,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旗帜。

党员是党的先进性的表现载体和行为主体,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体现到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上,体现到带领群众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中。“红船精神”昭示我们:要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创造性,极大调动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展示不畏艰辛、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保持艰苦奋斗、忠诚为民的作风。

第三,“红船精神”是党的一座历史丰碑,是检验先进性建设成果的一杆标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肩负着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载着红船的意愿,宣传、发动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在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始终坚持群众满意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中获取永葆先进的力量源泉。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是党的先进性的源泉,党的先进性也只有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是检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尺。在先进性建设中,必须教育广大党员深刻领悟“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对群众感情有多深、群众对我们的感情就有多深”的道理,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始终不渝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必须建立基层群众利益表达和党群沟通机制,健全党内关爱服务机制,推进党员志愿者活动,完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必须坚持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富民强国,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争先创优、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红船精神现实意义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

比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如何适应“四个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由于体制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变革、社会关系重组、各种利益分化,引发“四个多样化”现象日益明显,对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提出了新的挑战。

又如,党员队伍能力素质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是执政的重要载体。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核心是先进,关键在素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就难以体现先进性。从实际情况看,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问题。一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效果,与日益显现的思想多元化趋势不完全适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党组织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不紧,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明力。二是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办法,与以利益性矛盾为主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多变不完全适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开放程序的扩大,人们的利益追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独立性的态势,以利益性矛盾为主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但目前做群众工作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三是党性修养与理论武装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与三大考验带来挑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完全适应。一些党员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不强,造成思想理论水平、政治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形象。

还如,党建工作创新如何适应日趋复杂的党建工作环境。党的先进性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系统性工程,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必须同步实现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队伍建设,这对党建工作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在三个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一是党建工作研究相对滞后,表现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及时研究、对基层党建规律的系统研究、对潜在问题的超前研究等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制度创新力度不足,表现为尽管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亮点纷呈,但往往注重于解决具体问题,缺乏将亮点、经验及时总结提升的制度与机制;三是党建理念难以突破,表现为缺乏开放、统筹、服务、民主的理念来创新推进党的建设,不少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还束缚于程式化,创新缺乏坚韧性和系统性。

因此,进一步弘杨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船精神”自然也就历史地赋予了新的使命。它要求我们在继承党的革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形象,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强化党的意识修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前提,坚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共产党所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这就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具备高度觉悟的思想修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是在农村环境中,在武装斗争条件下,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共产党员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小生产的思想意识和习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8],因此,毛泽东开创的党的建设理论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后来将它称之谓党的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

思想建党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广大党员的无产阶级党性。在我们党内,刘少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是用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优良特性来改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及优良的品质和美德。刘少奇提出,共产党员需要在革命斗争中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思想品质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9]并指出,革命斗争实践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和锻炼的两个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是围绕共产党人的主观世界改造为核心,通过思想建设,努力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充分展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精神形象。这不仅对当时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同样,在当前复杂国内国际形势下,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和考验,广大党员干部更是面临着来自权力、利益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些风险和考验,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质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性修养问题。共产党人作为一个特定组织中的人,同普通群众相比,首先必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加强党的意识修养。党的意识修养是共产党人的自我完善和党的本质属性的强化,也是“红船精神”的根本要求。它要求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地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从目前党员队伍的现状来说,近半数党员是80年代以后入党的,不少党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在思想觉悟和意识修养方面还存在弱点和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和人们价值取向的日益多样化,有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甚至丧失共产党人的本色。因此,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用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新生代的共产党员,提高他们党的意识修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红船精神”在早期共产党人那里首先体现的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实质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从当前党内思想状况来看,同样存在着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事关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对我们党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十六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党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其实质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精髓是要具有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也就揭示了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

革命精神是党的整体形象,反映在共产党员个体上就是一种先锋模范的形象和作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集中论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他指出,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各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在革命战争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在民众运动中,“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的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共产党员还“应成为学习的模范”,“实事求是的模范”和“具有远见学识的模范”。应该说,无论在艰难斗争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是构成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党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的就是共产党人以坚强党性和坚定信仰为根本特征的精神形象上,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求广大共产党员时刻保持理论上的坚定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当前就是要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关键在于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因为学习是共产党人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和提升人格的必经之路,正如毛泽东所说:情况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是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爱读书、多读书,又要会读书、善读书。当然,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领导干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著作、研读做好本职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和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书籍等方面。尤其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不断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

其次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必须使方式方法紧跟形势发展、紧扣党员思想实际,形成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为此,应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党员的思想实际,依据其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搞一刀切、一个样;应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人与关心人相结合,不搞空洞的说教。在创新方式方法时,尤其要研究党员接受方式的新变化,重视各种文化载体建设,推出更多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文化精品,让广大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再次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更具有稳定性、持久性、长效性。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需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形成思想建设的长效机制,把思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党员教育方面的作用,形成健全的教育体系,促进党员教育的经常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抓思想建设责任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等,严格学习制度和学习纪律,用制度规范思想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接受思想教育的考评机制,把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接受思想教育的情况与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等结合起来。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党员管理机制,创新党的干部工作,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是“代表性”,这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认识。代表性往往是决定一个政党兴衰存亡,能否争得政权和持续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在革命的整个时期都能自觉地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红船精神”的核心所在。根据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政党是民众与政治体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民意和利益要求最主要的表达工具。因而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好“代表谁”、“以什么态度代表”、“以什么内容体现代表”和“以什么途径来代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又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明党已经明确树立起“代表”意识。“代表”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民族、对人民、对历史所承担的职责。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共产党员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必须牢固树立起为党的纲领奋斗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告诉我们,在本质上现实存在的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阶级社会里,个人作为阶级的一分子,他的命运是同阶级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没有阶级的解放就没有个体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必须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成员。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把它作为指导工作的根本路线。共产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的责任感主要来自于对群众的态度,“立党为公、忠诚为民”这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在这前提下,还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健全党员管理机制。作为执政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就要有健全的党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员管理机制,旨在加强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使党章对党员的各种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通过制度的约束,使广大党员经常处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下。健全这种机制不会一蹴而就,关键是要针对问题,有的放矢,不断创新,体现党员管理机制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例如,党员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权利保障机制、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地方、各单位积累了许多对党员进行管理的好经验、好办法,有些经验和办法可以上升到长效机制的层面,加以固定和推广。

其次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把重品行的要求体现到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中来,就是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真正把那些品行高尚、德才兼备、群众拥护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只有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把中央关于“重品行”的要求和号召变成实打实的制度规定,成为选拔使用、管理监督干部的“硬杠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强化民主意识,健全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共产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具,它的目标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点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就在于理论上我们讲人民当家作主,但以前设计的一套体制实际上却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在计划经济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人民当家作主,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的确会有一定的削弱,但权力的削弱并不是党的领导力的削弱。领导不是靠行政权,而是靠自身的吸引力,靠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取得政权之前的革命时期,正是这种吸引力使我们党具有很强的领导力。而执政后最大的毛病就是离开了行政权往往就不会领导,这也是过去一切重大弊端、一切挫折的根源。改革本身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这并不是要削弱党的执政地位,而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为它有利于拉近党和人民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强化党内民主意识,首先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继承和弘扬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忠诚”精神,在思想上做到“立党为公”;在政治上做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组织上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其次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继承和弘扬“求实”精神,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坚决反对思想作风上的各种错误倾向。

在当前的具体实践中首先就需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党内制度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一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党内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该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要健全和发挥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解决党内不符合先进性要求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制度的作用。实践证明,好的作风总是建立在完善的民主机制之上的。凡是党的作风出问题的地方,必定是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地方。一个党如此,一个地方如此,一个单位、一级组织也概莫能外。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要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保证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包括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党内纪检部门的监督等。这些形式都需要不断加以完善,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切实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

原文地址:http://nhnews.zjol.com.cn/nhnews/system/2011/09/26/014269770.shtml

本文转载于http://nhnews.zjol.com.cn/nhnews/system/2013/07/08/016626293.shtml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相关链接: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浙江省社会科学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3 嘉兴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364 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