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汉出狱——喜极而泣,诗以志之
阴森黑暗的狱囹,
冰冷沉重的镣铐,
粗沙细石的牢饭,
哦哦,我们的战士,
苦了你了!
屈指数来,
已是两年四个月了,
你的神采似乎比以前还光辉了些;
但是,你乱蓬蓬的发呢?
啊!出狱时剃去了。
但是,解开你的衣襟,
笞痕减去了没有?
脱下你的鞋袜,
镣痕消去了没有?
啊!斑斑犹存。
我涔涔的流泪了。
……
哦哦,我们的战士,
准备着迎战!
准备着厮杀!
这首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写给李启汉的。李启汉1898出生于湖南江华县人,1920年在上海进外国语学社学习,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兼《劳动周刊》编辑,在第二、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任罢工委员会委员、干事局局长和党团副书记,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时年29岁。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称他为“我党坐牢最早最苦的同志,要以李启汉为第一人”。
李启汉在北京和上海先后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1920年8月,他在上海参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又参与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创刊,主编是陈独秀,李启汉参加了编辑出版工作。《劳动界》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
要把刊物办好,使之真正成为教育启发工人的阵地,就必须深入到工人中去,了解体察他们的疾苦。这项工作落到了李启汉和外国语学社的青年团员们身上。
李启汉初到上海,满口湖南话,但他聪慧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上海话。每天早晨或晚上,李启汉都要到工厂附近,等候上下班或休息时从工厂里出来的工人们,设法接近他们,或聊天或拉家常,相互熟识后便诱导他们谈各自的工作、工资、车间、工头或老板。工人们看到李启汉如此平易近人,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都乐意将自己的疾苦向他诉说。渐渐地李启汉结交了一大批工人朋友,又通过他们深入到工人居住的地区,在那里观察到了上海工人阶级悲惨艰难的日常生活。通过大量的调查,李启汉写出了许多非常生动、具体、有针对性的文章,启示工人:社会的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者之所以要忍饥挨饿,是因为有人剥削人的制度。经过李启汉等的努力,《劳动界》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成为流行刊物。这更激发了李启汉的工作热情,每天外国语学社下课后,他就和伙伴们一起去印刷厂结束下一期周刊的最后一道工序,或是去工厂区采访。
李启汉积极活跃于工人中间,开展广泛的工人运动,哪里有工人在同资本家进行斗争,哪里就会有李启汉的身影出现。1921年7月20日到8月12日,李启汉领导了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大罢工。英美烟厂分老厂和新厂,老厂部分的车间工人因反对洋监工克扣工资与殴辱工人,要求厂方撤换洋监工,遭到无理拒绝,遂自发举行罢工,不久新厂工人也举行同情罢工。这次罢工,参加的工人有8000多人,震动了上海滩。党中央立刻不失时机地派李启汉深入到罢工工人中去,领导工人开展有组织的斗争。李启汉接受任务后立即换上劳动服,来到罢工工人聚集的浦东吴家厅庙。他向工人自我介绍说“我们听说你们罢工,所以特地赶来帮你们讨债。”工人们不禁纳闷,心想我们只有穷得欠债,那里有别人欠我们债的事呢?李启汉启发道“那些不劳而获的资本家,剥削了你们的血汗,欠了你们无数的债哩!”工人们经过这位小李先生的一番点拨,豁然开朗,于是就问“怎样讨债?”李启汉不失时机地说“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像俄国工人那样起来革命”,“眼前我们工人不要分帮派,不要分地区,不要分男女,大家团结起来,叫资本家给我们增加工资,不许他们欺侮我们。我们团结起来的人越多,就越有力量。”这番话掷地有声,工人们听后顿觉信心倍增。英美烟厂外国老板没有料到工人的这次罢工这么齐心协力,时间坚持得这么长,但还是企图用饥饿的办法逼迫工人复工。李启汉便用浅显易懂的算账的办法,鼓励工人们坚持到最后。他说“我们罢工一天,每人只损失二、三角钱,英美资本家却要损失好几百元,他是拼不过我们的,坚持下去,就会胜利。”经过反复斗争,迫使洋大班马立斯拿出1800元,分给工人作为罢工救济费。罢工取得了胜利。
1922年 6月1日,因为多次组织上海工人罢工,李启汉被上海的法国巡捕房逮捕,后引渡给上海当局,是中共最早坐牢的党员之一。李启汉入狱后,上海和外地一些工人团体印传单、发通电,纷纷抗议帝国主义者迫害李启汉。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曾于1923年8月开会,讨论营救在狱中的李启汉等同志,决定由沈雁冰(即著名文学家茅盾)联系上海工商界知名人士设法保释,但没有成功。
1924年秋,江浙战争爆发,军阀忙于内战,李启汉于当年10月获释出狱。这一天,邓中夏、刘少奇、李立三等前往迎接。久别重逢,真是又欣喜又难过。看到李启汉身上的鞭痕和镣印,战友们不禁热泪盈眶。两年多的监狱生活使李启汉的身体遭到了极大的摧残。据李启汉的妹妹夏明回忆:“大哥刚从监狱里出来时,骨瘦如柴,难以辨认”。为庆祝李启汉获得自由,邓中夏以悲愤的心情特意写诗一首相赠,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首题为《启汉出狱——喜极而泣,诗以志之》的诗。
出狱后,李启汉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战斗。临行前,邓中夏建议其改名为“李森”。理由是:“李森同志从狱中出来,头发长的像森林一样。同时也表示我们工人阶级像森林一样无限众多和无限生长,所以叫做李森。”李启汉对这个名字十分喜爱。邓中夏在他行前赠诗一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赞扬李启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坐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影响气概:
去罢,战士呀!
我们是为群众而入牢狱的。
我们从牢狱出来,
我们仍回群众间去。
战士呀!去罢!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李启汉在广州榨粉街被捕,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最后被秘密杀害,年仅29岁,遗体至今下落不明。中国共产党在悼念文中指出:李启汉等同志的英勇牺牲,“其惨烈当为中国工人阶级及本党永远不忘之事”。为纪念李启汉等同志的英勇牺牲,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誓愿为诸烈士复仇,继续其精神奋斗。”1945年3月1日,毛泽东给李启汉的妹妹夏明的信中写下了“继启汉中夏之遗志”,高度评价了李启汉的历史功绩。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李启汉为革命烈士。
李启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中,一直致力于宣传、动员、发动和组织工人的活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尽管多次入狱,但从来没有改变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奉献精神,并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他们来说,牺牲生命并不足惜,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再为党和人民工作奉献。正如方志敏同志《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同志们!十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却了为党努力的机会。你们要认识: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