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14日上午,病体垂危中的文学巨匠沈雁冰(茅盾),对儿子韦韬说:“我的身体恐怕不行了,我有两件事一直放在心里,现在要说一说,你们拿笔来,我亲自写出。”他原本坐起来想亲自给党中央写信,但他的手已经不听指挥,写出来的字无法辨认。不得已,改为由他口述,韦韬进行笔录。
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向党中央表达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对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沈雁冰在信里说:“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第二件事是为了繁荣长篇小说创作,他向中国作家协会表达了最后的肺腑之言:“为了繁荣长篇小说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学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儿子韦韬俯身病榻,对年过耄耋高龄、脉若游丝的沈雁冰探询地问道:“爸爸,您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提出入党呢?”
沈雁冰脸上现出欣慰的微笑,他说:“解放以后,虽然我始终都有恢复组织关系的欲望,可是,我不想那样做。现在我快要离开人世了,在这种时候,我写了这封信,就是要向党中央表示,我当年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理想至死不变,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愿致死不变!我死了,如果中央能追认为我为共产党员,也就不存在当党变为执政党以后,我分享党荣誉的问题了!……”
沈雁冰于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去世以后,他的家人马上把沈雁冰生前最后时刻口授的信,郑重交给了党中央,中央书记处对沈雁冰的遗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以后,公开在《人民日报》上发表。3月31日,中央根据沈雁冰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在他逝世后第二年,北京举行了“首届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
1896年7月4日,沈雁冰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半官半商的大家庭。沈雁冰从青年时代起,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早在1920年,他就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也是中国文坛第一个共产党员。而且在他的影响下,其胞弟沈泽民也于1921年4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革命东奔西忙,鞠躬尽瘁,于1933年11月献身鄂豫皖苏区。
1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回上海,不久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沈雁冰是该会的负责人之一。同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9月间,上海早期组织把《新青年》改组为它的机关刊物,沈雁冰是这一刊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0月,沈雁冰经陈独秀邀请和李汉俊介绍,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马上投入到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作的准备工作中。
中共一大召开以后,陈独秀从广东回到上海主持中央局,但不久,他的住处被法巡捕房查抄,他本人也身陷囹圄。陈独秀被营救出狱后,中央局经常变更办公地点,与各省党组织联系很不方便。这样,陈独秀就对沈雁冰说:“中央认为你在商务印书馆是个很好的掩护,决定派你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任务是各地给中央的信都寄给你,信封上写:‘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然后由你转送中央。”
从此,沈雁冰以《小说月报》为掩护,担任“中央联络员”的秘密使命,经常接到全国各地的许多来信。他将信汇总,送交中央。若外地有人来上海找中央,也先找他。对过暗号,问明来人住址,沈雁冰会叫人家回去静候,他则把情况报告中央。
为此,引起了编译同人的惊奇。这位“钟英”小姐是谁呢?想必是一位交际广泛的时髦女郎?同人们追问沈雁冰,他却笑而不答。既然默认是“亲爱的”,他们的好奇心也就满足了。然而,丈夫有情人的流言传到了沈雁冰妻子耳朵里,加上沈雁冰常深夜回家,妻子疑心更重了。妻子闹别扭,母亲总逼问,无奈下的沈雁冰征得组织同意,向妻子和母亲“坦白”。“钟英”是“中央”的谐音,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小姐”。就这样,沈雁冰担任联络员角色一直到1925年春。
沈雁冰除了担任中央秘密联络员,还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他利用晚上时间,去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平民女学讲授英语,到上海大学讲授小说研究、希腊神话,为中共革命事业培养干部。同时,他被选为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与向警予一起担任妇女运动的领导工作。开始,他“白天搞文学,晚上搞政治”;后来,党的火种点燃了遍布全国的干柴,革命运动呈燎原之势,他不得不白天黑夜都搞党的政治活动了。
大革命失败以后,沈雁冰亦在国民党通缉名单之中,为此他只好转入地下,根据组织安排,隐蔽起来。当时由于蒋介石对革命的血腥镇压,许多共产党员被逮捕、杀害。沈雁冰在组织上与党失去了联系,使他思想上处在深深的苦闷之中,但他对革命并没有动摇。而是决定“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随后,沈雁冰就开始了创作,动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报社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开始写作,9月发表《幻灭》,至次年6月,完成《动摇》、《追求》——三部曲《蚀》的创作,并陆续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8年7月,迫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沈雁冰接受陈望道建议,离开上海,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沈雁冰听到国内正掀起新的革命高潮,甚为激动。他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清理思想,苦闷的情结逐步消退。1930年4月,他毅然回到上海,重新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中。沈雁冰回上海后,不久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为中国革命事业和革命文学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
沈雁冰儿子韦韬回忆,他的父亲曾于1931年和1940年两次要求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第一次没有得到党的左倾领导的答复,第二次党中央认为他留在党外对人民更为有利。正因为有这份对党的忠诚,让沈雁冰一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沈雁冰虽然曾多次与恢复党籍失之交臂,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是沈雁冰一生都在追求的荣耀。1981年春,在他病危临终时,再一次向党中央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终于获得党中央的批准。这是党中央对沈雁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一生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