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救国图强的复兴之路,陈独秀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发起新文化运动到领导五四运动,从创办《新青年》到出版《共产党》,在20 世纪初,他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引领和带动着广大先进分子向旧世界宣战,并最终在他的号角声中集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诗书寒门。他自幼丧父,随祖父陈章旭修习“四书五经”。 1896年陈独秀考中秀才第一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陈独秀一生热心政治活动,年轻时就有“皖城志士”的美誉。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从1901 至1914 年,他5 次东渡日本,先后参加励志社和青年会。当时,清廷为了管束这些不安分的留日学生,特派遣学监姚煜到日本。陈独秀想教训这个专与他们作对的学监,和几位同道潜入其家,由张继抱住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剪去了学监的辫子。事发后,清政府出面要求日方警察抓捕闹事者,陈独秀等人随后回国避风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为《新青年》),他在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而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宣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1917 年1 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接任文科学长,随即改革文科进而改革整个北大。在征得蔡元培同意后,他将《新青年》迁到北京,北大同人齐心协办这个杂志,使杂志的读者与日俱增,销量由初办时的1000 份增至15000份。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就这样进入北大,如春风时雨顿使这所高等学府一扫老气横秋、陈旧衰腐之貌,清新活泼、生意盎然起来。陈独秀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舆论阵地,大力鼓吹新文化、新思想,青年学子因此而树独立的思想人格,果敢冲决封建思想的束缚,迅速行动起来,关心国家大事。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他们高呼爱国口号,举行示威游行,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北洋军阀政府血腥镇压,整个北京笼罩在恐怖之中。好友劝陈独秀南下暂避风头,他却气愤地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狱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6 月8日,他索性在《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全文不足100 字,却成为那一时代鼓舞革命者的警世格言:“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6月9日他还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对内政外交提出具体的5 条要求,以表达他“平民征服政府”的思想。其中号召:“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6 月11日晚10 时,陈独秀不顾个人安危,到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宣言》,被军阀暗探逮捕。他的被捕,在学界、思想界引起极大的震动,人们强烈谴责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一致要求立即释放陈独秀。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反动当局不得不于9月16日将陈独秀保释出狱,但要求其“不得擅自离京。”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逐渐否定了过去信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开始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他把目光从以青年学生为主转向以工农大众为主,并从新文化运动积极转向建党活动。
1920年2月,为了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往上海。不久,陈独秀就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先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到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等劳动团体去作调查。1920年4月2日,陈独秀出席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发表《劳动者底的觉悟》的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他希望工人群众迅速觉悟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他指出,劳动运动可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求改善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中国劳动者的觉悟目前处于第一步,但要启发工人第二步的觉悟,要把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话倒转过来。同年4月中旬,陈独秀联合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电器工界联合会、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药业友谊联合会等七个工界团体筹备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并在筹备会上发表了《劳动要旨》的演讲。他受到工界团体的尊敬和拥戴,被推选为筹备会顾问。在陈独秀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工人于5月1日 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通过了《上海工人宣言》。此后,陈独秀又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启发工人的觉悟,组织真正的工会。
1920年4月,正当陈独秀等中国先进分子积极筹备建党的时候,俄共(布)远东局委派维经斯基一行来到北京。经北京大学俄文教师鲍立维的介绍会见了李大钊,建议李大钊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认为:“在中国唯一有魄力发动创立共产党这一壮举的人物是陈独秀。”并当即写信介绍维经斯基到上海会见陈独秀。维经斯基到上海后,与陈独秀等建立了联系,以新青年社为中心,经常举行座谈会,讨论社会主义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1920年5月,陈独秀和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邵力子、戴季陶、沈玄庐、张东荪、沈仲九、刘大白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党的纲领。
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此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伊始,便在陈独秀的指导下,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先后委托毛泽东、张申府、施存统分别在长沙、法国、日本组建共产党组织,他还写信给山东知名进步人士王乐平商谈在济南建立党组织,王乐平推荐青年学生王尽美、邓恩铭等做此事。李汉俊写信给武汉的董必武和张国恩,建议筹建共产党组织,后来又亲自到武汉指导,陈独秀也委派刘伯垂前往武汉推动建立武汉党组织。1920年12月16日,陈独秀应陈炯明的邀请,赴广州出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一到广州,立即着手开展建党工作。 1921年1月,陈独秀与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组织成立广州共产党小组。与此同时,党的宣传、组织工作也开展起来。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出版。从这一期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该期发表《谈政治》一文,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刊,并且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党”这面大旗。
在建党过程中,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承担了实际联络、沟通、指导各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起了临时中央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陈独秀的大力推动下顺利组建起来的。尽管他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会议。但凭借他的影响和威望,还是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以后,历任中共二至五届委员长或总书记,带领中共参加了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还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共产国际指责犯了右倾错误,在1927年的中共“八七”会议上被解除了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又被开除党籍。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都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陈独秀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一生从事政治活动,历尽艰辛、出生入死,从不畏惧社会的嬉笑怒骂和政治的迫害。他一生五次被捕,1932年被国民党投入监牢长达5年之久。出狱后,陈独秀仍然保持着他的独立特行的性格和骨气,在贫病交加的困难时期,毅然拒领国民党的津贴,于1942年亡故于四川江津。毛泽东在陈独秀逝世及1945年中共七大的预备会议上都提到了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评价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创造了党,有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