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 者 |
出版、发表 |
署名次序 |
1 |
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胡建成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
第一 |
2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 |
田子渝 |
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年度) |
独立 |
3 |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集) |
丁俊萍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 |
主编 |
4 |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研究 |
彭冰冰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版 |
独立 |
5 |
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变迁(1840-2000) |
段治文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
第一 |
6 |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 |
段治文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
第一 |
7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四次历史性转变 |
段治文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
第一 |
8 |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 |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等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3年版
|
合著 |
9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新民主主义篇) |
陈水林 |
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
参编 |
10 |
中国思想通史纲要 |
曾长秋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
第一 |
11 |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
曾长秋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
独立 |
12 |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曾长秋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 |
第二 |
13 |
红船精神领航中国梦 |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等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 |
合编 |
14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篇) |
吕延勤 |
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 |
参编 |
15 |
红船精神研究十年精粹(2005—2015) |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等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 |
合编 |
16 |
中国梦之中国力量 |
丁俊萍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
主编 |
17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与认同研究 |
郭维平 |
学习出版社 2016年版 |
独立 |
18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上中下卷 |
吕延勤 |
长江出版社 2016年版 |
主编 |
19 |
“重读马克思”方法论问题 |
康文龙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年版 |
独立 |
2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论 |
段治文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
第一 |
21 |
红船精神--历史地位、当代意义及永恒价值 |
浙江省红船精神研究课题组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 |
合著 |
22 |
红船精神 |
吕延勤等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7年版 |
主编 |
23 |
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 |
肖纯柏 |
国家行政出版社 2017年版 |
独立 |
24 |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
郭维平 |
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
独立 |
25 |
红船精神:起航的梦想(中英文版本) |
|
外文出版社 |
合著 |
26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与接受心理研究 |
郭维平 |
思想教育研究 2011年第1期 |
独立 |
27 |
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 |
郭维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
独立 |
28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
柯 羽 |
思想教育研究 2011年第3期 |
独立 |
29 |
红船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传承 |
陈水林 |
嘉兴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
独立 |
30 |
红船精神的文化渊源探析 |
史 晴 |
嘉兴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
独立 |
31 |
“红船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 |
陈立力 |
思想教育研究 2011年第5期 |
独立 |
32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胡建成 |
教学与研究 2011年第6期 |
第一 |
33 |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的杰出贡献 |
田子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 |
第一 |
34 |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 多维度创新大学生党建 |
胡建成 |
中国高等教育 2011年第7期 |
独立 |
35 |
中国共产党90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胡建成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年第8期 |
第一 |
36 |
论“红船精神” |
陈水林 |
红旗文稿 2011年第11期 |
独立 |
37 |
试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个基本要求 |
彭冰冰 |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
独立 |
38 |
红船精神与党的先进性 |
胡建成 |
入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
独立 |
39 |
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
陈水林 |
党史文苑 2012年第3期 |
独立 |
40 |
“红船精神”与党建理论创新探索 |
洪 坚 |
人民论坛 2012年第4期 |
独立 |
41 |
党性修养与红色资源开发 |
丁俊萍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
独立 |
42 |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应用 |
赵金飞 |
嘉兴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 |
独立 |
43 |
1921—1922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革命认识的飞跃 |
田子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 |
第一 |
44 |
在历史语境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史——从瞿秋白是“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的说法为例 |
田子渝 |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第7期 |
独立 |
45 |
以数字化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曾长秋 |
学术月刊 2013年第3期 |
第一 |
46 |
试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
段治文 |
理论探讨 2013年第4期 |
第一 |
47 |
论中共湖北早期组织在中共创建史上的地位 |
田子渝 |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
第一 |
48 |
论中美人权观的“主体”差异 |
段治文 |
广西社会科学 2013年第4期 |
第一 |
49 |
中国现代化的世纪转折及其规律和影响 |
段治文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5期 |
第一 |
50 |
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变化与核心价值共识建构 |
郭维平 |
理论导刊 2013年第5期 |
独立 |
51 |
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
丁俊萍 |
湘潭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 |
第一 |
51 |
弘扬“红船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
李 捷 |
嘉兴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独立 |
53 |
论“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
王祖强 |
嘉兴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
独立 |
54 |
红船精神与中国梦 |
陈水林 |
嘉兴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
独立 |
55 |
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红船精神” |
彭冰冰 |
嘉兴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
独立 |
56 |
李达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特色 |
丁俊萍 |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第9期 |
第一 |
57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与嘉兴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超越 |
冯 光 |
嘉兴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 |
独立 |
58 |
李达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历史贡献 |
丁俊萍 |
江汉论坛 2014年第4期 |
第一 |
59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构探析 |
曾长秋 |
伦理学研究 2014年第2期 |
第一 |
60 |
历史连续性中的“青春党建”:后革命时代走出青年政治冷漠困境的探索 |
杨晓伟 |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第1期 |
独立 |
61 |
”红船精神“ 研究综述 |
杨晓伟 |
嘉兴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
独立 |
62 |
从一大到三大:中共创建时期革命理论的丰富和自主权利的遗失 |
徐云根 |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第5期 |
独立 |
63 |
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 |
丁俊萍 |
思想理论教育 2014年第9期 |
独立 |
64 |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 |
肖纯柏 |
党的文献 2014年第3期 |
独立 |
65 |
让党内生活“活”起来 |
肖纯柏 |
求是 2014年第15期 |
独立 |
66 |
论红船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舟水关系的当代诠释 |
洪 坚 |
嘉兴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 |
独立 |
67 |
《新青年》与中国共产党 |
田子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 |
第一 |
68 |
论红船精神的重大意义 |
陈水林 |
嘉兴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 |
独立 |
69 |
论“红船精神”与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 |
彭冰冰 |
嘉兴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 |
独立 |
70 |
习近平总书记严明党纪思想探析 |
曾长秋 |
中国领导科学 2015年第6期 |
独立 |
71 |
论“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浙江实践 |
段治文 |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 |
第一 |
72 |
新民学会会员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印迹及其精神的当代价值 |
杨晓伟 |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6年第2期 |
独立 |
73 |
关于“回到马克思”的反思——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路径视角 |
康文龙 |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第1期 |
独立 |
74 |
习近平“红船精神”论述的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 |
黄文秀 |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 |
第一 |
75 |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致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富 华 |
中国教育报 2010年7月5日 |
独立 |
76 |
以“红船精神”增强宗旨意识 |
洪 坚 |
光明日报 2013年2月24日 |
独立 |
77 |
开发红色资源需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曾长秋 |
光明日报 2014年7月7日 |
独立 |
78 |
秉持三法宝,扫除四风之垢 |
肖纯柏 |
人民日报(理论版) 2014年5月20日 |
独立 |
79 |
“三严三实”的党性党纪特色 |
肖纯柏 |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5年7月5日 |
独立 |
80 |
党政官微建设要讲政治 |
杨晓伟 |
浙江日报(理论版) 2016年 |
独立 |
81 |
营造纯洁同志关系 |
肖纯柏 |
人民日报(理论版) 2016年6月1日 |
独立 |
82 |
唤醒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 |
肖纯柏 |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6年6月21日 |
独立 |
83 |
把握政治意识的新要求 |
肖纯柏 |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6年11月15日 |
独立 |
84 |
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
|
肖纯柏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
独立 |
85 |
基于意象思维的红船精神命名中共建党精神的合理性
|
杨晓伟 |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734(06) |
独立 |
86 |
关于“回到马克思”的反思 ——基于“马哲中国化”的方法论路径视角 |
康文龙 |
山东社会科学 |
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