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新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服务社会 | 老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新闻>>基地动态>>正文
 
汪浩鸿:《弘扬红船精神,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2013-07-24 14:57  

当前,受社会转型、利益群体分化、各种社会思潮碰撞等多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富有时代精神特性,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不断增强,但也存在利己主义、急功近利、道德情感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错误的价值观会使大学生的前途和事业走向失败。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力图从红船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出发,阐明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非常珍贵和优秀的文化资源,是由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实现交融、提炼、升华而成的。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地看,红色文化包括革命遗迹、旧址、纪念物以及反映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物质层面文化和在革命过程中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学艺术,包括人民领袖、将军、烈士及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事迹等精神层面文化两种形态,是一种历史沉淀,具有独特性;广义地看,红色文化还包含对狭义红色文化的引申、阐释和弘扬等以发扬革命精神、铭记革命历史所衍生的文化。

红色文化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上产生,同时又以其特殊的方式给予经济、政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和有力的促进,迅速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种意识形态对引领社会思潮,保证了整个思想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性质。

红色文化核心是无私奉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乐观主义革命精神。站在新世纪,面对新形势,弘扬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战斗者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

红色文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铸冶了不屈的灵魂,确立了正确的导向,树立了鲜明的旗帜,对于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嘉兴红色文化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有南湖革命纪念馆、南湖红船、湖心岛、英雄园、沈钧儒纪念馆等;在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就是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近代中国文化演进的结果,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挤压下,近代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破碎,近代中国文化开始陷入空前危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给走投无路的中国社会指引了光明的前景,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其进行真理追求的勇气和信心,从而给新文化运动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马克思主义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显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文化自救的一种选择,这是对中国文化危机的回应,是拯救这个文化的努力。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马列主义的思想种子,撒在了东方广袤的沃土上,开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灿烂之花。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小的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这条“一大”纪念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湖红船”。

2005年6月21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认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提出“我们要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永远铭记我们党的‘母亲船’,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力量”。

“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具有重要内涵。

三、弘扬红船精神,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肩负着历史重任。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的价值观探索期,其价值观的最终形成需要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反复的比较、检验与实践。因此,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传承和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创新意识,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可以是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也可以是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一般来说,目标越明确、越自觉,它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也就越大。至于成就动机,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动力,它象智力一样,作为一种工具,能够促进人们在任何领域中争取和抓住成功的机会。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创新人格,即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敢于突破自我,敢为人先,为人之所不为的勇气;能在挫折面前很快调整自我心态,在任何不利条件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就要引导大学生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踏实做人,悉心求学,小心做事,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的人。我们不仅可以培育同学“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创新成就卓越”的理念,而且可以通过挫折教育、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等措施,帮助同学正确地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学生、教师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以构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传承和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红船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革命的航船是在惊涛骇浪中到达成功的彼岸的,中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航程同样不会一帆风顺。“红船精神”昭示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体现着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民族精神。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之中,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开始冲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此时,传统的艰苦奋斗价值观同样面临挑战,随之而来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由于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因此,消费主义价值取向更加凸显。目前,这些多元的价值观在中国大学生身上已然彰显无疑。

当今不少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上不思进取,工作中怕脏怕累,生活上贪图享乐、攀比风气严重,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障碍。红色资源中有许多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资源,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长期解决不理想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正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社会上不思进取的思想已经影响到在校学生,他们当中或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模糊不清,或理想信念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并不少见,在学生当中亟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艰苦奋斗价值观并非忽视人的需求,不谈人性,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亦非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价值取向的诉求。马克思指出:“货币对个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偶然的关系,而这种对于同个人个性毫无联系的物的关系,却由于这种物的性质而赋予个人对于社会,对于整个享乐和劳动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权。”“因此,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由此可见,人们在对金钱、财富的追求中往往丧失自我,进入到拜金、消费、享乐主义的怪圈,青年大学生亦是如此。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忆苦思甜,反而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是生存意义上的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大学生开始以追求生活的享乐来回避社会,甚至以极端的方式表示消极的反抗,穿“耐克”、戴钻石、模仿西方文化作品中人物的“潇洒生活”。丹尼尔·贝尔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及其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分析中指出:“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争相奢侈,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即使人们觉得彼此亲如手足的团结感,或是那种‘相互友爱、直至愿为他人而战、而死的集体情感’也同样会失去。”还有部分大学生将人生目标放在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之上,推崇金钱万能。可见,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之大,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阻碍之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引导。首先,引导消费价值取向,使之由物质商品消费向非物质商品消费转向,并辅之以艰苦奋斗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物质商品消费的崇尚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加雪上加霜。然而,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此时消费是不能压抑的,禁欲主义很难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行之有效的作用。因为,人在本质上是超越的,人的能量必须有合适的途径得到宣泄,青年人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消费主义倾向进行引导的更好办法就是使其价值取向转向。

符合社会要求的、健康的精神性消费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精神性消费品不仅带有先进文化的特征,而且可以转变大学生的欲求指向,将社会理解为“存在”的社会,而不是“占有”的社会。其次,树立理想价值观,强化艰苦奋斗价值观教育。教育者要使大学生能够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让大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国情,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视讲求物质享受和奢侈的享受主义为耻,视勤俭节约、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加快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荣。使大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相结合。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教育者还要综合运用教育方法,注重正面奖励与反面批评相结合,善于发扬榜样作用,合理、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艰苦奋斗价值观,最终达成大学生群体中的勤俭节约、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共识。

(3)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传承和弘扬奉献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尺。

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利己和利他的问题,正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又一症结。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下大力气,把青年培养“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和集体主义精神,”“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这是国家对青年,更是对大学生之关切与要求。那么,什么是个人主义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强调个人和个人利益至上,将个人作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主张在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集体优先”,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诉求。而个人主义所奉行的却是以个人和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只是将集体主义和社会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因而必然导致利己主义。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误解,认为集体主义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对于如何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命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实早已有过明确的解答。他们指出:“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在全部历史中,‘普遍利益’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创造的。”“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这种对立在实践中不断地消灭,又不断地产生。因此,这里说的不是黑格尔式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否定统一’,而是以以往由物质决定的个人生存方式的由物质决定的消灭,随着这种生存方式的消灭,这种对立连同它的统一也同时消失。”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是集体具有凝聚力的根本保证。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大学生清楚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集体主义。一切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都必须兼顾个人利益与价值需求两个方面,个人取向与集体取向是市场经济的共同内容。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主张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存在质的不同。集体是个人的依托,是个人的归宿,没有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往往无从谈起。

可见,对于青年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不能拘泥于眼前,要具有一定的超越性。首先,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超越物质功利,注重各种精神需求。教育者要摒弃以往那种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及生搬硬套的叙述方式,增加人文关怀。其次,受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将人视为“经济人”,将人生的价值取向定义在个人利益和对财富的追逐之上,忽视甚至否认人的集体性、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可以超越个人利益、经济利益,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奉献一生。再次,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大学生的思考与行动所带有的歧异性和反抗性进行积极疏导,做到教育与管理相配合,提倡“责任先行”而非“权利优先”。最后,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坚持集体利益优先原则。那么,对于已经出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并具有脱离集体谋求私利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压制不是好办法。教育者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然后有针对性地及时引导,破立结合,及时整饬极端个人主义,避免出现“伪集体”。

原文地址:http://nhnews.zjol.com.cn/nhnews/system/2011/09/27/014271489.shtml

本文转载于http://nhnews.zjol.com.cn/nhnews/system/2013/07/08/016626228.shtml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相关链接: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浙江省社会科学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3 嘉兴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364 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