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新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服务社会 | 老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新闻>>基地动态>>正文
 
郭亚丁:《论党的革命精神的形成、内容、意义--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思考》
2012-10-21 17:17  

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党的革命精神是党的巨大精神财富,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的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党的革命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是历经长期的发展、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的结晶。它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又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党的革命精神孕育的土壤

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仁人志士,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文化,实行戊戌变法、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但一次次的变革、革命都屡屡失败,这表明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仅有近代物质文明或是民主制度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精神上对旧中国进行彻底的国民性改造。

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前。”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众多的领域掀起了思想解放浪潮,为人们普遍接受新思想提供了精神条件。新文化运动为党的革命精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它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为党的革命精神的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五四运动的精神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这个精神体现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的潮流,是把握时代命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即将诞生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革命精神。特别是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参与其中,体现了先进阶级特有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体现着党的革命精神阶级性的深刻内质。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的革命精神的灵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可能形成党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不以中国问题为对象而只空谈哲理,也不可有党的革命精神的丰富实践。

党的革命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产阶级残酷统治下,无产阶级要获得政权,必须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但在旧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无产阶级如何获得政权需要从实际出发。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后我们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一次伟大尝试,之后逐步走上了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伟大转折,不仅探索了一条中国革命的崭新发展道路,而且培育铸就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矢志不渝、百折不饶的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依靠群众、联系群众的精神等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权。从1936年到1949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北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延安精神体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民主、团结、统一等内容,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

(三)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坚实基础

党的革命精神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而每一个时期都充满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革命精神是在丰富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丰富的革命实践,就不可能形成具体生动和内涵丰富的党的革命精神。

在大革命时期,党受到了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影响、干扰,经过了无数次失败,获得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使党认识到了要寻找一条不同于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精神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而逐渐培育出的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处于关键阶段,是否敢于进行战略决战,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50万,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其中野战军61万人。 虽然敌强我弱,但我们党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支撑着激励着全党,正是凭借着知难而进的执着勇敢精神,才打出人民的新世界,建立了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毫无疑问,党的革命精神是丰富革命斗争实践的精神凝聚和提炼,也是对丰富革命斗争实践精神的总结和概括。

(四)中华民族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的精神源泉

党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党的革命精神孕育和产生则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最核心内容和优秀成分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如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就体现了民族精神。“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因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发现和理念。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党有了正确的指南。再如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训。历史证明,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都充分展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敢为前驱的创造精神、经世致用的知行方式、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等等民族精神,都是党的革命精神的最初基因。

在特定民族中形成的精神,不可能置于传统文化之外。传统文化对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它的发展与民族精神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党的革命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而又在扬弃中使优秀传统精神升华到新的境界、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含义。

(五)革命时代是党的革命精神产生的宏观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讲,时代是由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下所形成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同,应运而生的事物不同。20世纪中叶前后,是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是世界被压迫民族摆脱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时期,是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历史时期,代表被压迫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坚决反对殖民主义,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的解放而进行奋斗。事实上,二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有120多个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形成,也受到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

在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时代,中国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要为人民利益进行奋斗。而在旧中国,反动派的势力异常强大,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和激烈,这就意味着革命斗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党领导革命的任务比较艰巨和繁重,党开展的斗争比较严峻甚至非常残酷。革命斗争的环境异常艰难险恶。党的革命斗争经过无数次考验、磨练,也培养、锤炼了党的革命精神。

党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的历史任务和体现了时代的主题精神,也是时代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党的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

党的革命精神内容丰富,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革命精神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鲜明特点,但其贯穿着以下基本精神: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是精神力量。党的革命精神深刻体现了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奋斗理想。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邓小平也说:“我们多年的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来源。

90年前,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红船上完成最后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开始扬帆远航。“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是坚定理想、不畏艰险的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正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无数共产党员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理想和信念贯穿党的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仅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2.6万共产党员被反动派杀害。 但党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而是在绝境中奋起,举行100多次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形势时起时落,针对“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映出坚定的理想和不渝的信念。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表现出勇往直前、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表现出无私无畏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坚持“两个务必”,直到夺取全国胜利。

(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以及工作方法,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从1921年创建开始,就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红船精神”的首创精神,说明与旧中国其他政党的根本不同,就是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的起航,是由马克思主义引领前进的。因为,在共产党人的先驱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的理论等,都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十月革命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观察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要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并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在各种思想的反复比较中,党的先驱者们坚定认为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

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这条道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井冈山的道路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成功范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创举。

(三)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精神

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无一不体现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一刻不脱离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一大会议最后在红船上通过的纲领,就明确提出了要把工人、农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的思想。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提出“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 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立志于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初,走遍了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先后写出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等文章,使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制定的方针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明确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8年12月还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农民分得土地的神圣权利,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红军长征2年时间里,经过11个省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长征中红军衣食住行非常困难。但不管多苦,也不损害群众利益。即便年近六旬的徐特立老人也是捡到破烂的布做裤子穿。 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而且还访贫问苦,关心群众生活。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精神是党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 1944年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章。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党在长期的斗争环境中继承民族传统而形成的革命精神。这个精神在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党的革命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精神包含着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努力、节俭简朴等内容。这个精神的实质就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走一条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革命道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虽然可以相互支持,但这种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决定革命能否取得胜利关键因素还是靠党自身的力量,靠本国人民的支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党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完成神圣的历史任务,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努力。井冈山根据地受到敌人重重包围,缺医少药、缺食少穿,生活极端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赢得一个个胜利。延安时期,“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但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毛泽东亲自种菜,周恩来带头纺线,朱德与战士一起开荒,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可以说,延安精神就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曾经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会上强调,“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军心,战胜无数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团结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有了坚如磐石的团结,党才有更强的战斗力。党从创建到夺取全国政权,党内团结奉献精神非常突出。在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全党、全军的大团结,历史证明党内团结是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党内团结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是正确处理党内团结与党内斗争辩证关系的团结;是搞五湖四海、反对宗派主义的团结;是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的团结。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因为,党的团结关系到党能否生存发展的问题,关系党的历史使命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问题。

党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勇于牺牲的精神。在28年的革命过程中,有无数党员献出宝贵的生命。红岩精神就是典型的代表。“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这光照千古的诗句正是先烈们勇于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因为无数共产党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白色恐怖的对敌斗争中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革命的一个个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

(六)奋发图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奋发图强、爱国主义是党的革命精神的一条红线。党领导的革命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探索和寻求救国的真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创建了代表中国社会最先进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无不梦寐以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然而一切努力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爱国和救国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继而又以崭新的雄姿走向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实现了救国强国的百年梦想。历史证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具有最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爱国力量,党的革命精神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巨大弘扬。

三、弘扬党的革命精神的时代意义

党的革命精神虽然是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但并没有过时,而是历久弥新,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

(一)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参与国际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及国家间的交往等都有着重大影响。宏观看,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影响力的“合力”。从构成的要素上看,综合国力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国防、资源等要素。从形态上看,既存在有形的物质要素,也存在无形的精神要素。综合国力涉及诸多要素和众多条件,而哪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或更为重要?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不是硬实力加软实力,而是硬实力乘软实力。事实证明,软实力在一个国家发展中意义特别重大!

理查德•维尔特在《国家竞争力》中认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以求发展。……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环境中,……独特的竞争优势,总是有各国政府提供的。” 但在政府的行为中,政党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政党与国家政权相联系,政党是影响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政治团体的表现方式等的重要政治要素。特别是执政党的自身行为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此种影响在中国尤为明显。许多海外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直接与中国共产党的作为相联系。

政党是国家政治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执政党的力量更加明显。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验不仅仅是党的自身问题,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直接关联。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个力量对增强综合国力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所以,面对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态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显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重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因此,应该把党的革命精神放在国家整体战略发展中认识、谋划、设计、实施,摆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国与国之间竞争中认识党的革命精神。

(二)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客观存在。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文化的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涉及国家安全的严峻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向外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对象,以致威胁到国家安全。“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面对思想文化激荡的现实,必须维护国家文化独立和安全。为此,就必须弘扬民族精神。而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弘扬党的革命精神。

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环境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体现在延绵不绝的传统文化中,融合于民族性格以及渗透在国家意志中。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信念和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党的革命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党的革命精神核心内容。

(三)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其中包括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物质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精神生活的空虚消沉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党的革命精神包含着许多科学的理念。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方法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超越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必须根据国情,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再如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精神,有利于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可以从党的革命精神中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过去我们曾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在党的革命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革命精神,如以地域为特征的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以群体为特征的精神:好八连精神、硬骨头六连精神、女排拼搏精神等;以个体为特征的精神:孟泰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以特殊事件为特征的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汶川抗震精神等;以思想观念为特征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劳模精神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可能成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没有爱国精神和团结精神,也不可能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客观需要弘扬党的革命精神

(四)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不仅包括先进的理论、正确的纲领、科学的制度以及优秀分子构成等方面,此外也包括党所具有的优良革命传统。在9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因为党充分体现了革命精神的先进性。同样,党今天和今后要体现先进性,必须保持和弘扬党的革命精神。这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威望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美誉度、认可度、评价度。

执政党的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我们党已经连续执政60多年,还将继续执政下去。但靠什么继续执政下去,其中之一就是靠弘扬党的革命精神。现在党内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许多都直接或间接与没有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有关联。解决党内矛盾、处理党群关系、消除腐败现象,良方之一就是靠弘扬党的革命精神。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证,不好的作风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助推因素。” 因此,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是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保持、发展、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是历史赋予党的神圣历史使命、崇高政治责任。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 教授; 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本文原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相关链接: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浙江省社会科学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3 嘉兴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364 0385